当前位置:首页 >知识 >中国民生的大数据之路 【51CTO独家特稿】大数据者

中国民生的大数据之路 【51CTO独家特稿】大数据者

2024-06-29 07:52:35 [百科] 来源:避面尹邢网

中国民生的中国之路大数据之路

原创 作者:佚名 大数据 中国民生的大数据之路中国大多数之国民对于大数据并没有特别的印象,但我们一定都有为了办理某个证件去各大机关求神拜佛的民生经历。其实这二者,数据本因由一根叫“大数据”的中国之路链条连接。

【51CTO独家特稿】大数据者,民生BigData。数据这个英文复合词由代表大量的中国之路big和代表数据的data构成。大数据的民生第一特征就是大、海量,数据具体到很多IT专业人士的中国之路口中就是PB级的数据处理分析能力。不过这大数据跟中国民生有啥关系?且看下文:

自7月24日起,民生除港澳台地区之外,数据全国31个省、中国之路自治区、民生直辖市的数据婚姻登记信息实现联网。各地婚姻登记机关实现了在线登记和婚姻登记信息全国联网审查。公民的结婚证、离婚证等证件丢失后,当事人无须再去原籍补办。(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民生的大数据之路 【51CTO独家特稿】大数据者

对,各位北上广深漂泊一族对于“无需回原籍补办”一词应该印象深刻。曾几何时,如果你不信在北京300路公交车上被扒手顺走了钱包,你又没有北京户口。那么不好意思,你很可能需要回到可爱的家乡原籍,请上几天扣工资的事假,去办一张价值20块人民币的身份证。

中国民生的大数据之路 【51CTO独家特稿】大数据者

中国有13亿人口,每个人背后都是一串数据。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银行账户情况、房屋贷款情况、婚姻状况、工作状况等等。这些特性乘以13亿都是一个Bigdata,而且是真正关乎民生的大数据。

中国民生的大数据之路 【51CTO独家特稿】大数据者

如何去处理、分析这些大数据。业界肯定可以从类似Hadoop、NoSQL等等不同的技术中得到解决方案。但造成中国整体民生数据无法互通互联的情况,51CTO记者尝试总结了以下几点。

1. 硬件技术投入不足

尽管每年国家在基础设施以及重大活动方面投入不少,几万亿人民币的高铁项目和数不清的地方标杆项目都有资金保障。但落实到各个地方,特别是中西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不足。

2. 服务观念滞后

中国传统文化中,各大政务部门对于纸面材料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似乎只有盖上大印的纸片,才能起到证明的作用。因此欧洲某国红灯区能开发票的段子就不足为奇了。

3. 权利寻租空间

国人皆有为了办个证明,为了盖章而到处求神的遭遇。名目烦杂的各种审批程序,正好是各个相关部门权力寻租的来源。倘若真的将所有居民数据和审批权限统一到全国级别的大网上,那油水就没了来源。

4.历史遗留问题

不同地方有自己的信息化之路,比如各省的医保卡就五花八门。其背后的数据库设计必然都遵循各自的一套标准,接口各不统一。等需要全国统一时,必然涉及到历史数据迁移,重新清洗整理的过程。

Facebook每月活跃用户量7.5亿人,这当中充斥了无数的视频、图片等非结构化数据。以Facebook现有技术可以很好的支撑这7.5亿人的服务。而我们很多民生项目,其公民信息多是字符型,文本型,数值型,逻辑型和日期型这样的结构化数据。处理13亿公民的信息,形成全国联网,从技术上已经可以实现。

据51CTO报导,田纳西州孟菲斯市部署了警察局的BlueCRUSH(利用统计历史减少犯罪)方法。孟菲斯市采用IBMSPSS预测分析软件改善整体运行,显著降低了犯罪率,并在没有大量增加人员的情况下扩展了管辖区域范围。孟菲斯警察局在短短2.7个月内就实现了863%的投资回报。

未来的中国能不能参考上面的例子,有效减小城市犯罪,提升民生质量。而不是采取类似以往运动式的治安治理,出现将有前科或者没有暂住证件的人员清理出城市的粗暴做法。

中国民众在将来是不是可以仅凭一张身份证在全中国范围内,无需携带盖满派出所、税务局、社保局、居委会公章的材料,就能轻松完成医院治疗报销、结婚登记、个人证件办理等业务。这样的民生工程,恐怕才能让中国人感觉真的很幸福。

 

【编辑推荐】

  1. 大数据的开源之道
  2. 盘点九种引人瞩目的开源大数据技术
  3. 大数据的商业前景被过分夸大

 

  责任编辑:彭凡 来源: 51CTO 大数据

(责任编辑:娱乐)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